轿车后驱传动系统通过以下方式将动力传递至后轮:
1. 动力源与变速器连接
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首先传递至变速器(手动或自动),变速器通过齿轮组改变扭矩和转速。变速器输出轴直接与传动轴相连,传动轴通常采用空心钢管或碳纤维材质以减轻重量,两端配备万向节(U-joint)或等速万向节(CV joint)以适应悬架跳动和车身扭转变形。
2. 传动轴与差速器的配合
传动轴将动力传递至后桥差速器,差速器通过锥齿轮组(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分配扭矩至左右半轴。开放式差速器是基础配置,高端车型可能配备限滑差速器(LSD)或电子扭矩矢量系统,通过摩擦片、离合器或多片式结构实现轮间动力主动分配,提升弯道牵引力。
3. 半轴与轮毂的最终驱动
半轴(驱动轴)内端连接差速器,外端通过轮毂轴承与车轮相连。部分设计采用整体式后桥(如皮卡或硬派SUV),半轴直接固定于桥壳内;独立悬架车型则使用带万向节的半轴以适应车轮上下运动。半轴通常采用高强度合金钢,部分性能车会使用轻量化空心轴。
4. 悬挂系统的协同工作
后驱车后悬架需兼顾驱动与转向受力,常见形式包括:
整体桥式:结构简单但舒适性较差,多见于商用车;
多连杆式:通过3-5根控制臂精确约束车轮定位,提升操控稳定性;
双叉臂式:增强横向刚度,常见于高性能车型。
5. 电子系统的辅助控制
现代后驱车配备电子稳定程序(ESP)、牵引力控制(TCS)等系统,通过轮速传感器监测打滑,自动调整发动机输出或施加制动,弥补机械式差速器的局限性。部分车型还具备后轮主动转向技术,低速时反向转向减小转弯半径,高速时同向转向提升稳定性。
6. 传动效率与损耗因素
后驱系统因动力路径较长,传动效率通常比前驱低约5-8%。主要损耗来自:传动轴旋转阻力、万向节摩擦、差速器齿轮啮合损失。采用低粘度差速器油、轻量化传动部件可改善效率。
后驱布局的优势包括前后轴荷分配均衡(接近50:50)、加速时后轮载荷增加提升抓地力、转向与驱动分工明确;劣势是雪地等低附着力路面易打滑,以及车内空间受传动轴通道影响。高性能车型可能搭配后桥主动差速锁或混合动力系统(如电机驱动前轴)实现四驱功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