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品牌汽车在日本市场的销售规模较小,但已有部分品牌通过官方渠道或特殊方式进入日本市场,以下是具体分析:
1. 比亚迪的正式布局
比亚迪是首个系统性进军日本市场的中国车企,2022年7月宣布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2023年1月首款车型ATTO 3(元PLUS)正式发售,售价440万日元(约合22万元)。截至2023年,比亚迪已在东京、大阪、福冈等城市设立15家经销商,计划2025年拓展至100家。2024年推出海豚(DOLPHIN)和海豹(SEAL)两款车型,后者续航达570公里(WLTC标准),目标逐年提升市场份额。
2. 其他品牌的探索
- 上汽大通:通过商用车切入,电动货车EV30在日本物流行业市占率约8%,主打性价比(较日产同级车型低20%)。
- 长城汽车:2021年宣布进入日本市场,但截至2024年尚未有量产车投放,重点仍在欧洲和东南亚。
- 蔚来/小鹏:以“平行进口”形式少量存在,价格比国内高30%-50%(含关税和认证费用)。
3. 市场障碍与应对
- 认证壁垒:日本国土交通省的《道路运送车辆法》认证需耗时12-18个月,单车认证成本超200万日元。比亚迪通过本土化适配(如右舵、JIS标准充电接口)缩短流程。
- 消费认知:日本机构调查显示,仅17%受访者愿考虑中国车,比亚迪通过与丸红商事合作充电桩建设提升信任度。
- 供应链挑战:日本法规要求售后备件72小时内到位,比亚迪在横滨建立零部件中心仓应对。
4. 特殊购买渠道
- 平行进口:部分贸易公司可引入红旗HS7、理想ONE等车型,但需注意:
- 需通过“型式指定外车辆”认证(费用约150万日元)
- 保险费用比常规车高40%
- 车机系统可能缺乏本地化服务
5. 行业趋势
日本政府计划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电动车凭借三电技术优势(如比亚迪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达150Wh/kg)获得关注。2023年中国对日汽车出口量同比增120%,但基数仅2800辆,占日本新车销量0.06%。日本经销商协会预测,2025年中国品牌份额有望突破1%。
目前日本消费者可通过官网预订比亚迪车型,交付周期约2个月,部分二手车平台出现车龄1年的ATTO 3,折价率25%-30%。长期看,中国车企能否复制家电产业的成功,取决于本土化服务和充电网络建设进度。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