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在国外使用中文简体主要基于以下多重考量:
1. 品牌战略与文化输出
国产车企全球化进程中,中文标识是品牌文化的重要载体。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在海外车型上保留中文按键或尾标(如“比亚迪”篆体LOGO),旨在强化中国品牌辨识度。这种设计不仅区别于德系、日系竞品,更通过视觉符号传递中国文化自信,形成独特的品牌溢价。
2. 技术标准的国际适应性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国产车出口常采用“技术+标准”输出模式。例如蔚来ET7的激光雷达界面、小鹏NGP系统提示语保留中文,既是对国内供应链技术路线的延续,也倒逼海外市场适应中国智能驾驶术语体系,类似特斯拉在中国使用英文UI的逻辑。
3. 目标市场细分策略
在东南亚、中东等华人聚集区,中文标识能增强用户亲和力。马来西亚市场的宝腾X70(吉利博越换标版)虽调整外观,但车机系统保留中文选项,精准服务当地600万华人群体。甚至欧洲部分高端市场将中文字符视为“东方奢侈品元素”,长城欧拉在柏林展示时特意强调中文HMI界面设计。
4. 法规与成本的经济性
欧盟ECE R121法规仅要求关键安全信息使用销售地语言,娱乐系统文字可自定义。国产车保留中文界面可降低多语言版本开发成本,后期通过OTA推送本地化包。例如红旗E-HS9出口挪威时,仪表盘续航参数保持中文数字显示,符合法规且减少重制UI的模具费用。
5. 产业链协同效应
中国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智能座舱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华为鸿蒙)的标准化接口多采用中文开发文档,海外适配时直接沿用中文底层代码更高效。理想L9海外版沿用中文语音唤醒词,正因其依赖百度的中文NLP算法框架。
行业深层影响
这种现象反映汽车工业话语权转移——上世纪日韩车企出海时同样坚持片假名/韩文标识。如今中国品牌通过中文交互设计,正在重构全球用户的认知习惯。据J.D.Power调研,中东消费者认为中文车机界面代表“前沿科技感”,这种心理溢价促使更多车企保留原生中文元素。未来随着UN/WP.29法规中增加中文标准文本,国产车的语言策略将进一步影响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汽车出口量2023年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中文在汽车领域的能见度提升,本质是产业实力投射到文化层面的必然结果。这种趋势不仅限于硬件,更延伸到智能网联时代的软件生态霸权争夺。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