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并非都没有雾灯,但部分车型确实存在减配雾灯的现象,主要原因涉及市场竞争、成本控制、设计趋势以及法规要求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技术、法规和市场需求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1. 法规标准差异
中国《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对雾灯的要求相对灵活:前雾灯非强制安装(但若安装需符合GB 4785标准),后雾灯则为强制配置。部分车企因此选择不装前雾灯以降低成本,而通过日间行车灯或大灯雾霾模式替代。欧盟ECE法规则明确要求雾灯配置,这种差异导致合资品牌出口车型与国内版本配置不同。
2. 成本控制策略
雾灯涉及透镜、灯组、线束及开关总成等部件,单套成本约200-500元。在1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竞争中,车企可能通过减配雾灯换取更显性配置(如中控大屏或真皮座椅)。电池成本压力下,新能源车尤为明显,比如部分微型电动车为续航优化会简化照明系统。
3. 技术替代方案
LED技术普及后,许多车型用集成式照明系统实现多功能:
- 矩阵式大灯可通过分区点亮模拟雾灯效果
- 日间行车灯亮度提升至200cd/m²以上,具备基础穿透力
- 智能ADB大灯能自动调节光型应对低能见度环境
这些技术虽成本更高,但可实现配置集约化,符合电子架构集成趋势。
4. 设计与空气动力学考量
纯电动车型为降低风阻系数(Cd值),常取消传统雾灯凹槽设计。Model 3等车型前保险杠无雾灯开口,风阻较传统燃油车降低约8%。换代燃油车也趋向封闭式前脸,如领克品牌采用隐藏式大灯设计。
5. 用户需求变化
据车企调研数据,90后消费者更关注智能驾驶配置,雾灯需求优先级降至照明功能末位。实际使用中,城市道路87%的驾驶员从未主动开启过雾灯,部分车型甚至取消物理开关改为中控屏二级菜单。
补充知识:欧盟规定雾灯色温须在3000K-4000K(黄/白光),因长波光线更易穿透水滴;而中国对雾灯颜色无明确限制,导致部分车型使用白光LED削弱了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沃尔沃等品牌仍坚持全系标配全光谱雾灯,其2000K色温卤素雾灯在浓雾中可视距离比白光LED提升40%。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