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车身出现异响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装配工艺与质量控制
部分国产车在生产过程中因装配精度不足或质检标准不严格,导致钣金件、内饰板、线束等部件固定不牢,行驶中因振动产生摩擦或碰撞声。例如,车门密封条老化、螺丝未紧固到位、塑料卡扣断裂等问题较为常见。
2. 材料选择与耐久性
为控制成本,部分车型可能使用硬度较高的塑料或较薄的金属材料。长期使用后,材料易变形、老化,如底盘护板、悬挂衬套等部件磨损后会产生咯吱声。此外,隔音材料若填充不足,也会放大路噪和风噪。
3. 悬挂系统设计缺陷
悬挂部件(如摆臂、减震器、球头)若设计强度不足或匹配不佳,颠簸路面易出现松散感并伴随金属敲击声。部分车型因调校偏向舒适性,悬挂偏软可能导致部件过早疲劳。
4. 车身刚性不足
低价车型可能简化车身结构加强设计,在扭转刚度不足的情况下,车身轻微形变会导致A柱、天窗或后备箱等部位发出异响,尤其常见于SUV车型。
5. 第三方改装或维修不当
加装设备(如行车记录仪线束未固定)或非原厂配件更换后,可能因匹配度差引发异响。维修时若未按标准扭矩拧紧底盘螺丝,也可能埋下隐患。
6. 环境与使用因素
北方冬季低温会导致塑料件变脆,异响频发;南方潮湿环境可能加速金属件锈蚀,导致连接部位松动。长期走烂路会加速底盘部件老化。
扩展知识:
国际品牌通过CAE仿真优化车身共振点,而部分国产车研发周期短,测试不足,异响问题可能在后期使用中暴露。
高端车型采用一体式冲压车门、激光焊接等技术减少接缝,而部分国产车仍使用点焊+密封胶工艺,长期使用后接缝易变形。
解决异响需针对性排查,建议从源头检查紧固件、衬套及活动部件润滑情况,必要时升级隔音材料或更换原厂件。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