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底盘用料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有明显差异,主要围绕轻量化、安全性和电池保护进行优化设计。以下是具体分析:
1. 高强度钢与铝合金混合应用
主流新能源车底盘常采用高强度钢(如热成型钢)作为主体框架,抗拉强度可达1500MPa以上,用于碰撞吸能区;铝合金多见于副车架、悬架摆臂等部件,例如特斯拉Model Y后桥采用压铸铝合金,减重达30%。但部分低成本车型仍以钢制为主,如比亚迪部分入门车型。
2. 电池包集成化设计
底盘普遍采用“电池包一体化”(CTB/CTC)技术,例如比亚迪海豹的CTB方案将电芯直接集成于底盘纵梁,电池壳体采用6系铝合金并辅以蜂窝结构加强筋,提升扭转刚度至40500N·m/°。蔚来ET5则采用高压真空铸造铝合金电池下壳体,减重15%。
3. 复合材料探索
高端车型尝试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等材料,如宝马i3曾使用全碳纤维底盘。但因成本限制,量产车更多采用GMT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用于护板,如小鹏G9底部防护层添加了耐刮擦复合材料。
4. 悬架系统差异化配置
中高端车型倾向铝合金双叉臂(如蔚来ES8),入门车型多用钢制麦弗逊结构。空气悬架逐步下放,理想L9配备CDC连续阻尼控制+空气弹簧,簧下质量降低对续航提升约2-3%。
5. 防腐与NVH优化
电动车底盘普遍采用电泳+PVC抗石击涂层,电池包壳体多作IP67以上密封。由于电机高频噪声特性,底盘常增加复合隔音毡,如极氪001使用3层阻尼材料抑制路面振动传导。
技术延伸:
压铸技术革新: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Giga Casting)将后底板70个部件简化为1个,但维修经济性存在争议。
材料回收瓶颈:铝合金底盘需配套闭环回收体系,目前仅蔚来等厂商建立铝材再生流程。
未来趋势将向多材料混合(如镁合金、改性工程塑料)和模块化可更换结构发展,同时兼顾轻量化与可维修性。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