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确实涉及合资车领域,对汽车产业链的影响是多层面的:
1. 关税与生产成本
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直接影响合资车企(如美系品牌上汽通用、长安福特)。部分依赖美国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如变速箱、高端芯片)成本上升,迫使企业调整供应链或本土化生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立便是规避关税的典型案例。
2. 市场竞争力分化
德系(大众)、日系(丰田/本田)合资车因生产基地多在华本土,受贸易战直接冲击较小;而美系品牌滞销风险加剧,导致部分车型国产化率被迫提升。2020年宝马将X5车型从美国斯巴坦堡工厂转移至中国沈阳投产即反映此趋势。
3. 技术转移受限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波及合资车企。例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车规级芯片等技术合作面临审查,影响合资品牌电动化进程。大众与江淮合资的纯电项目“思皓”曾因IGBT芯片供应受限推迟量产。
4. 本土品牌窗口期
贸易战间接助推国产车崛起。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借势抢占市场份额,2023年自主品牌市占率突破50%,挤压合资车生存空间,尤其是溢价能力弱的二线合资品牌(如标致、菲亚特)。
5. 政策环境变化
中国通过《外商投资法》取消乘用车合资股比限制,宝马控股华晨宝马75%股份成为标志性事件。贸易战加速了合资模式重构,未来技术合作可能替代传统"市场换技术"路径。
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合资车企面临"去全球化"与"区域化生产"的双重挑战,中长期看,电动化转型能力将成为存活关键。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