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合资车加价销售的情况相比前几年已有明显减少,但部分热门车型或特殊时期仍存在变相加价现象。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市场供需关系
加价本质是供需失衡的体现。例如丰田赛那、雷克萨斯LM等车型上市初期因产能不足或进口配件短缺,曾出现加价3-10万元不等。2023年芯片供应恢复后,此类情况大幅减少,但某些限量版或混动车型仍有经销商强制选装配置包(如1-3万元装饰费)。
2. 政策法规限制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强制搭售,但经销商常通过"增值服务包"(如高端贴膜、延保)规避监管。2022年某德系品牌因违规加价被罚款50万元,起到一定震慑作用。
3. 新能源车冲击
国产新能源车型市占率突破35%(2023年数据),传统合资品牌溢价能力下降。除奔驰EQE、宝马iX3等少数车型外,多数合资新能源车已在终端降价促销。
4. 区域差异显著
一线城市豪华品牌(如保时捷卡宴)仍存在选配加价现象,而二三线城市合资品牌普遍有5-15%折扣。例如上汽大众途观L在西南地区优惠可达4万元。
5. 行业趋势变化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合资品牌平均终端折扣率升至12.7%,本田CR-V等昔日加价车型现优惠2.5万元。但平行进口车(如丰田陆地巡洋舰)因排放认证成本,仍存在20%以上的加价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加价行为往往伴随金融服务费(贷款额的3-5%)、上牌费(2000-8000元)等隐性成本。建议消费者通过车企直营App查询官方指导价,并对比3家以上经销商报价。部分品牌已实施"一口价"模式(如特斯拉),这种模式正在行业内逐步推广。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