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轿车空调的冷暖转换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
1. 温度调节旋钮/按键
驾驶舱内的温度控制旋钮或按键(通常标注为"TEMP")是核心操作部件。顺时针旋转或按"+"号升高温度,系统自动切换至制热模式;逆时针旋转或按"-"号降低温度则进入制冷模式。电子传感器会根据设定值自动控制冷媒循环方向或加热器介入。
2. 制冷/制热模式切换原理
- 制冷模式:压缩机启动,液态冷媒在蒸发器(位于驾驶舱内)中汽化吸热,鼓风机将冷却后的空气送入车厢。此时暖风水箱被空调系统旁路。
- 制热模式:压缩机停止工作(电动车可能保持运转除湿),发动机冷却液通过暖风水箱循环,鼓风机将热空气送入车厢。部分车型配备PTC电加热器(多见于新能源车)辅助升温。
3. 自动空调系统逻辑
配备自动空调(AUTO模式)的车辆,ECU会综合内外温度传感器、日照强度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压缩机、暖风阀、风门开度及风量。当设定温度高于车内实际温度时,系统优先启用发动机余热;若温差较大,可能同时启动PTC加热。
4. 典型工作流程差异
- 传统燃油车制热需等待发动机水温上升(约3-5分钟),冷启动时可能短暂送出凉风。
- 新能源车因无发动机余热,完全依赖PTC加热(耗电量大,影响续航)或热泵系统(效率更高)。
- 部分高端车型采用双区/四区独立温控,通过多个风门电机实现分区送风温度差异。
5. 注意事项
- 长时间使用制热时应偶尔切换外循环,防止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驾驶疲劳。
- 冬季空调出风温度不宜设定过高(建议22-24℃),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引发不适。
- 夏季制冷建议先开外循环排出热气,再切换内循环提升效率。
- 燃油车在怠速状态下长时间制热可能导致一氧化碳积聚,地下停车场使用时需特别注意。
冷暖转换过程涉及HVAC总成中多达十余个传感器的协同工作,现代车型普遍采用CAN总线传输温度控制信号,响应速度较传统拉线式风门提升显著。定期更换空调滤芯、检查冷媒压力及冷却液液位是保证系统效能的关键。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