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对待的合资车品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配置差异
部分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与海外版本存在配置差异,例如:
- 安全配置:部分车型在海外标配的主动安全系统(如AEB、车道保持)在中国市场可能被简配或列为高配选装。
- 动力系统:海外车型可能采用更先进的发动机或变速箱技术,而国内版本可能因成本或法规采用老旧动力组合(如大众部分车型在欧洲用DSG,国内早期用DQ200干式双离合)。
- 车身材料:某些品牌在国内使用更低强度的钢材以降低成本,影响碰撞安全性能(如本田皓影中保研测试事件)。
2. 价格策略
- 同款车型在中国的售价可能显著高于海外市场(如奔驰GLC、宝马X5的国产版本仍比美国市场贵20%-30%)。
- 部分品牌通过“特供车”降低生产成本(如大众朗逸、本田凌派),但定价并未相应下调。
3. 售后服务双标
- 海外市场普遍提供更长质保(如现代在美国提供10年动力总成质保,国内仅3年),且召回响应速度更慢。
- 部分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投诉处理态度消极(如特斯拉早期“甩锅”中国车主操作问题)。
4. 技术迭代延迟
- 部分品牌在华车型平台落后于全球版本(如丰田卡罗拉国产版直到2021年才用TNGA架构,比海外晚3年)。
- 新能源领域尤为明显,大众ID.系列在欧洲2019年推出,国内2021年才投产且阉割部分智能化功能。
5. 设计特供现象
- 部分品牌为中国市场开发专属车型(如宝马1系三厢、别克GL6),但这些车型往往基于老旧平台开发,与全球车型技术代差明显。
6. 环保标准差异
- 部分品牌在国内使用更低标准的排放技术(如早年日产部分车型未搭载GPF),或针对中国国六标准调整发动机参数导致性能下降。
深层原因涉及中外车企股权结构(如外资持股50%限制)、本土化成本控制、消费者认知差异(部分国内消费者更注重空间和外观而非核心技术)等。近年来随着国产车崛起和政策收紧(如双积分制),部分合资品牌已开始调整策略,但历史遗留问题仍值得警惕。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