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本身以电能驱动,不需要像燃油车那样添加汽油,但部分车型仍需补充"气",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高压气体补能系统
部分电动巴士或商用车采用高压气泵辅助制动系统(如EBS),压缩空气用于驱动气刹装置。这类系统需定期检查储气罐气压,补充干燥空气以防水分腐蚀管路,确保制动安全。
2. 热泵空调冷媒
高端电动车型搭载热泵空调系统,使用R134a或R1234yf等制冷剂气体。虽然不属于常规"加气"需求,但制冷剂泄漏后需专业充注,其GWP值(全球变暖潜能)是选型关键指标。
3. 燃料电池车型的氢气补给
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需加注氢气,如丰田Mirai储氢罐压力高达70MPa。国内加氢站采用GB/T26990标准,氢气需达99.97%以上,与锂电池形成技术路线互补。
4. 轮胎充气需求
电动车因电池组重量较大(如Model 3电池包重约480kg),轮胎胎压普遍高于燃油车10-15%(约2.8-3.2bar)。胎压监测系统(TPMS)需配合定期补氮气以降低氧化风险。
5. 电池包冷却系统维护
液冷电池组可能使用氟化液等气相介质,部分维护场景需补充冷却剂气体。宁德时代CTP技术通过气体绝缘层提升热失控防护,这类系统需保压检测。
6. 悬架系统气动元件
如蔚来ET7搭载的空气弹簧悬挂,通过压缩机调节气囊气压实现车高调节。密封气体泄漏会导致车身失衡,需专用设备校准。
7. 安全保护气体应用
电池Pack内可能填充惰性气体(如氮气)防止电解液燃烧,或采用He气检漏工艺监测电池外壳密封性。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配套气压系统市场规模已达47亿美元,其中氢能储运设备占比62%。随着800V高压平台普及,气电混合热管理系统的渗透率预计将以每年18%增速提升。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将高压气动安全列入关键技术攻关目录。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