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箱的冷却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每种方式的设计都与变速箱工况、散热需求及整车布局密切相关:
1. 液冷系统(ATF冷却器)
最常见的是通过变速箱油(ATF)循环散热。油液经变速箱内的油泵驱动,流经外部冷却器(通常为铝制或铜制散热片结构),与发动机冷却液或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部分高性能车型会采用独立风冷散热器,甚至配备电动辅助泵增强循环效率。液冷系统的冷却效率受油道设计、散热器面积及冷却介质温度影响。
2. 发动机冷却液联动散热
部分车型将变速箱油冷却器集成在发动机散热系统中,通过冷却液二次换热。这种设计能避免极端低温环境下油液过冷,但高温天气或重载时可能因发动机冷却系统负荷增加而限制散热能力。
3. 变速器壳体散热设计
变速箱外壳常采用铝合金材质并设计散热鳍片,通过空气对流自然散热。部分越野车或商用车会在壳体上增设强制通风口,配合车辆行驶时的气流增强散热效果。
4. 润滑系统协同散热
变速箱内部齿轮组、离合器片等部件的飞溅润滑过程中,油液会带走部分摩擦热量,再通过油底壳壁面与外界热交换。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尤其依赖这种机制。
5. 电子控制系统干预
现代变速箱TCU(控制单元)会监控油温,当温度超过阈值(通常120-150℃)时,可能触发降档限制、锁止离合器提前接合或激活冷却风扇等保护策略,间接控制热负荷。
扩展知识:
长期高负荷运行(如拖车、山地行驶)可能导致油温超过设计范围,需加装附加冷却器。
CVT变速箱因钢带摩擦生热更大,通常需要更高效的冷却系统。
油液老化会导致导热性能下降,定期更换ATF是维持冷却效率的关键。
混动车型的电机-变速箱集成设计可能采用共用冷却回路,对热管理精度要求更高。
散热不足会导致油液氧化、密封件老化甚至液压系统失效,而过度冷却则可能引发换挡迟滞。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