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排气,更专业的术语是制动系统排气或制动系统放气,其核心作用是排除制动液压管路中的空气,以确保制动系统能够高效、可靠地传递制动力,保障行车安全。
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帕斯卡定律的液压传动。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总泵产生液压,通过充满制动液的管路将压力无损地传递至各车轮的制动分泵,从而推动刹车片夹紧刹车盘,产生制动力。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密闭且充满不可压缩介质(制动液)的连续空间。
空气的混入是制动系统的大敌。因为空气是可压缩的,而制动液基本不可压缩。如果液压管路中存在空气,踩下制动踏板时,这部分空气会先被压缩,导致液压压力无法被立即且完整地传递到制动分泵。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 制动踏板绵软:踏板行程变长,脚感软绵绵的,缺乏坚实的反馈。
• 制动效能下降:制动力不足,刹车距离变长,极端情况下可能完全失灵。
• 制动响应延迟:由于需要先压缩空气,制动响应会变慢。
因此,制动排气的根本目的就是彻底清除管路中的空气,恢复制动系统的刚性和响应速度。
需要进行制动排气操作的常见情况包括:
• 更换或维修了制动系统的任何部件(如制动分泵、制动总泵、油管等)。
• 制动液长时间未更换,因吸水过多导致沸点下降,需要更换新制动液时。
• 制动液储液罐液位过低,导致空气进入主泵和管路。
• 感觉制动踏板软绵、刹车无力,怀疑管路进空气时。
制动排气通常需要两人配合操作(或使用专用排气设备)。一人负责在驾驶室内反复踩踏制动踏板并在踩住时保持压力,另一人则在车轮处的制动分泵放气螺丝上操作,将混有空气的制动液排出,直到流出的液体连续无气泡为止。操作时必须遵循由远及近的原则(即离制动总泵最远的车轮先开始,通常顺序是:右后轮 → 左后轮 → 右前轮 → 左前轮),以确保所有管路中的空气都被排出。
制动液是保证这一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介质,其性能有严格标准。不同规格的制动液不能混用。以下是常见制动液标准DOT分类及其关键性能参数:
标准 | 主要成分 | 干沸点 (°C) | 湿沸点 (°C) | 特点与适用 |
---|---|---|---|---|
DOT 3 | 二醇基 | ≥ 205 | ≥ 140 | 吸湿性强,需定期更换,多用于普通轿车 |
DOT 4 | 硼酸酯 | ≥ 230 | ≥ 155 | 抗湿性优于DOT 3,性能更高,应用广泛 |
DOT 5 | 硅酮基 | ≥ 260 | ≥ 180 | 不吸水分,但压缩性稍差,兼容性差,用于特殊车辆 |
DOT 5.1 | 硼酸酯 | ≥ 270 | ≥ 190 | 高性能,吸湿型,用于高性能车及ABS/ESP等系统 |
总结来说,制动排气是汽车保养和维修中的一项关键安全操作。它通过排除制动液压系统中的空气,确保了制动力的精准、即时和足量传递,是维持车辆制动效能、保障驾驶员及乘客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步骤。定期检查制动液状态并按厂家规定周期更换制动液,能有效减少空气进入的风险,维持制动系统的最佳工作状态。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