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在现代小汽车中已成为标准配置,但其普及程度与车辆的市场定位、法规要求及地区差异密切相关。
1. 法规强制要求:
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ABS自2010年前后已被列为强制安装的安全配置。例如,欧盟规定2014年起所有新售乘用车必须配备ABS;中国自2020年起将ABS纳入《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强制标准,适用于所有新生产的乘用车和部分商用车。
2. 市场差异:
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或低端车型市场,某些入门级车型可能未标配ABS,尤其是价格敏感型车型或老款车型。但在主流汽车市场(如10万元以上车型),ABS几乎成为标配。
3. 技术原理与优势:
- ABS通过轮速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轮抱死状态,并通过液压调节器高频释放/施加制动力(每秒可达数十次),防止轮胎完全锁死,从而保持转向控制能力。
- 相比传统制动,ABS可缩短湿滑路面制动距离约10%-20%,尤其在雪地、砂石路等低附着路面效果显著。
4. 延伸系统:
现代ABS通常与电子制动力分配(EBD)、牵引力控制(TCS)甚至车身稳定系统(ESP)集成,形成更全面的主动安全网络。例如,EBD会在ABS介入前优化前后轴制动力比例,避免车辆甩尾。
5. 用户认知误区:
- ABS并非绝对避免事故,而是为驾驶员提供纠错机会。急刹车时需持续踏板(而非点刹),系统会自动完成保压-泄压循环。
- 部分老旧车型的ABS在松散路面(如深雪)可能反而延长制动距离,此时需结合驾驶经验调整。
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ABS将逐步与AEB(自动紧急制动)等系统深度融合,进一步降低事故风险。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