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左制动系数并非一个汽车工程或制动系统领域标准化的独立术语。它通常是指在对车辆进行制动性能检测时,针对左轮所计算出的一个关键参数,其核心是评估制动力的大小及其分配合理性。更准确地说,它属于制动不平衡率计算范畴的一部分。
在专业的车辆检测中,我们关注的是轴制动力、制动不平衡率以及整车制动率等指标。要理解“左制动系数”的概念,需要从整车制动测试的角度进行分析。
制动力(Braking Force):车轮在制动时,制动装置(如刹车片与刹车盘)产生的摩擦力,其最大值受路面附着力限制。单位通常为牛顿(N)或千牛(kN)。
制动率(Braking Rate):指车轮或车轴的有效制动力与其所受静态轴荷(或动态轴荷)的百分比。它是衡量制动效能的核心指标。
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上测试时,过程如下:
1. 分别检测左、右轮的制动力。
2. 计算同轴(如左前轮和右前轮)的制动力之和,即轴制动力。
3. 计算该轴的制动不平衡率。
虽然“左制动系数”不是一个标准术语,但其计算可以理解为以下两个关键步骤:
1. 计算左轮制动力占比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系数”,反映了左轮制动力在整车或同轴中的贡献比例。
公式:左轮制动力占比 = (左轮制动力 / 同轴制动力之和) × 100%
2. 计算左、右轮制动不平衡率
这是法规和检测中强制要求的核心指标,直接反映了左右轮制动效能的差异,与“左制动系数”的意图高度相关。
公式:制动不平衡率 = |(左轮制动力 - 右轮制动力)| / 该轴最大制动力中的较大值 × 100%
其中,该轴最大制动力中的较大值是指左、右两个车轮中,制动力更大的那个值。
以下表格以一个前轴测试数据为例进行说明:
参数 | 左轮制动力 (N) | 右轮制动力 (N) | 同轴制动力和 (N) | 左轮制动力占比 | 制动不平衡率 |
---|---|---|---|---|---|
示例值 | 3200 | 3000 | 6200 | 51.6% | 6.25% |
国家标准要求 | 对于前轴,制动不平衡率应 ≤ 20%;对于后轴,应 ≤ 24%(基于轴制动力)或 ≤ 30%(基于制动率)。左轮占比应在50%左右浮动,平衡率越低越好。 |
制动不平衡率过低(即左右轮制动力差异过大)是极其危险的,它会导致:
1. 制动跑偏(Braking Pull):车辆在制动时自动向左或右侧偏离直线行驶轨迹,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2. 甩尾(Tail Flick):在后轴不平衡率过大时,制动力小的一侧车轮容易先抱死,导致车辆尾部甩出。
3. 操纵稳定性下降:驾驶员需要额外用力修正方向,增加驾驶负担和风险。
影响左右制动系数(平衡性)的主要因素包括:
• 单侧制动分泵、制动钳存在故障或卡滞。
• 左右侧刹车片、刹车盘磨损程度不一致。
• 单侧制动管路中有空气或存在泄漏。
• 左右轮胎气压、花纹磨损程度差异过大。
• 悬架系统定位参数(如前束)失准。
综上所述,所谓的“左制动系数”应置于整车制动系统的平衡性框架中来理解。其核心并非一个孤立的系数,而是通过左轮制动力及其与右轮制动力对比所计算出的制动不平衡率来体现的。
在进行车辆制动性能年度检验或故障诊断时,维修技师和检测人员关注的是每个车轮的制动力数据以及最终的平衡率结果,确保其符合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GB 38900-2020《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