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驾驶员反应阶段
驾驶员感知需减速或停车时,从发现状况到踩下制动踏板的反应时间,通常为0.3-1.5秒。反应时间受驾驶经验、疲劳程度和注意力影响。此阶段车辆仍以原速行驶,未产生减速度。
2. 制动系统响应阶段(制动迟滞期)
制动踏板力传递至制动器存在短暂延迟(约0.1-0.3秒)。液压系统需克服管路膨胀、消除摩擦片与制动盘间隙(空行程)。电子控制系统(如ABS)在此阶段开始监测轮速信号。
3. 制动力建立阶段
制动器开始产生摩擦力矩,车辆减速度线性上升。液压系统压力从零增至最大值约需0.2-0.5秒。此时车轮滑移率从0%开始增加,轮胎接地印迹产生纵向变形。
4. 最大减速度持续阶段
制动力与车辆惯性力平衡,维持峰值减速度。现代乘用车最大减速度可达0.8-1.2g。此阶段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约90%动能通过摩擦转化为热能,10%消耗于空气阻力与滚动阻力。
5. 制动释放阶段
驾驶员松开踏板后,制动液压力下降,摩擦片回位弹簧使制动器解除。存在0.1-0.2秒的释放延迟,若采用电子制动系统(如EHB),响应速度更快。
扩展知识:
制动距离公式:总制动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制动距离(v²/2μg),其中μ为摩擦系数。
温度影响:持续制动时,制动盘温度可达600℃以上,可能引发热衰退现象,摩擦系数下降30%-50%。
电子辅助:EBD系统动态分配前后轴制动力,避免后轮过早抱死;ESP通过单轮制动修正车身姿态。
再生制动:新能源车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回收效率通常达15%-25%。
制动效能取决于轮胎附着力(与胎压、花纹深度相关)、悬架几何设计(抗点头角)及制动系统散热性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