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故障时,车辆仍能进行制动,但制动性能和安全性会显著下降。以下是具体分析及扩展知识:
1. 基础制动功能保留
ABS系统失效后,传统液压制动系统仍然工作,车轮可能因制动力过大而完全抱死。此时制动距离可能延长,尤其在湿滑路面(如冰雪、雨水)上,抱死会导致轮胎失去转向能力,车辆易失控滑移。
2. 制动距离增加
无ABS干预时,轮胎抱死会导致滑动摩擦取代滚动摩擦,降低制动效率。测试数据表明,干燥路面制动距离可能增加10%-20%,湿滑路面甚至可达30%以上。
3. 转向能力丧失
前轮抱死后,方向盘无法通过转向轮与地面的附着力改变方向,驾驶员将失去紧急避障能力。这是ABS设计最初要解决的核心安全问题。
4. 故障警示与系统降级
现代车辆会通过仪表盘ABS报警灯提示故障。部分车型会自动切换至“跛行模式”,限制动力输出或启用备用电控单元,但制动系统会回归基础液压模式。
5. 历史案例参考
早期无ABS车型(如1980年前车辆)依赖驾驶员“点刹”技术,即人工间歇踩踏板防止抱死。但普通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及时准确操作。
6. 特殊路况风险
在砂石、泥泞等低附着力路面,无ABS的车轮抱死可能导致轮胎陷入材料堆积效应,进一步增加制动距离。
7. 系统备份设计
高端车型可能采用冗余传感器或双通道ABS模块,主系统故障时局部功能仍可维持,但多数经济型车辆会完全关闭ABS功能。
8. 后续维建建议
ABS故障需及时检修,常见原因包括轮速传感器脏污、线路短路或液压泵故障。长期禁用ABS可能导致ESP、EBD等衍生功能连锁失效。
9. 法规要求差异
中国GB 12676-2014强制要求M1类车辆(乘用车)必须配备ABS,故障后虽能行驶,但年检将无法通过,需维修后方可合法上路。
总结来说,ABS故障后机械制动依然有效,但主动安全性能大幅降低,需避免急刹和高速行驶,尽快检修恢复电子系统功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