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胎的驱动与制动原理涉及力学、摩擦学及能量转换等核心工程学科,其实现机制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 驱动原理
动力传递路径:发动机扭矩经变速器、传动轴至差速器,最终分配到驱动轮。驱动轴带动轮毂旋转,轮胎与地面接触面因摩擦作用产生切向力(牵引力),推动车辆前进。
摩擦系数关键作用:最大牵引力由轮胎-地面静摩擦系数决定,公式为 \( F_{\text{max}} = \mu_s \cdot N \)(\( \mu_s \)为静摩擦系数,\( N \)为轮胎垂直载荷)。轮胎花纹设计可增强排水性及泥地抓地力,防止打滑。
滑移率影响:理想驱动状态下滑移率(车轮线速度与车体速度差比值)应控制在5%~15%,过高会导致动能损耗,如赛车启动时需精准控制打滑。
2. 制动原理
摩擦力转化动能:制动系统通过液压/气压推动制动钳夹紧刹车盘(或制动蹄压紧鼓),摩擦阻力矩使轮胎减速。动能转化为热能,制动盘温度可达500℃以上,高性能车型采用钻孔通风盘或碳陶材料散热。
滑移率与ABS:当制动力超过峰值附着系数(通常滑移率约15%~30%),轮胎可能抱死。ABS系统通过高频点刹(每秒15~20次)动态调节制动力,维持最大制动效能并保持转向能力。
制动力分配(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根据载荷实时调整前后轴制动力比例,避免后轮过早抱死导致甩尾。
拓展知识
轮胎力学特性:侧偏刚度影响转向响应,过低会导致“推头”;胎压异常会改变接地印记形状,影响磨损和能耗。
新型技术应用:再生制动(电动车将动能转化为电能)、线控制动(BBW系统取消机械备份,响应速度提升50ms内)。
材料演进:碳中和轮胎采用二氧化硅替代炭黑,湿地抓地力提升20%且滚动阻力降低10%。
汽车轮胎的驱动与制动效能是车辆动力学核心,其性能优化需综合考虑材料、控制策略及环境适应性。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