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效能的评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关键指标和技术参数:
1. 制动距离
车辆从指定初速度(如100km/h或60km/h)完全停下所需的距离,是最直观的评定指标。国际标准通常要求乘用车在干燥铺装路面上,100km/h至0的制动距离不超过40米。湿滑路面或货车等车型的数值会相应放宽。
2. 制动减速度
以重力加速度g为单位,反映制动力对车辆减速的强度。普通乘用车紧急制动时减速度需达到0.8g以上,高性能车辆可能超过1.0g。减速度与制动系统的液压压力、摩擦材料性能直接相关。
3. 制动时间
包含制动系统响应时间(从踏板踩下到制动力产生)和持续制动时间。现代车辆电子助力系统的响应时间通常低于0.3秒,直接影响紧急避险能力。
4. 制动力分配平衡性
通过轮毂扭矩传感器或台架测试检测前后轴制动力比例,需符合ECE R13等法规对制动力分配曲线(如前后轴制动力比值)的要求,防止制动跑偏或甩尾。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可动态优化这一比例。
5. 热衰退性能
通过连续多次高强度制动(如10次100km/h至30km/h循环)测试摩擦材料在高温下的效能保持率。商用车辆还需测试下坡工况时的持续制动能力,涉及鼓刹散热设计或缓速器配置。
6. 水衰退恢复性
涉水后制动效能的恢复速度,要求涉水后1-2次制动内恢复90%以上制动力,与刹车盘排水槽设计、摩擦材料亲水性有关。
7. 踏板感反馈
包括踏板行程线性度、阻尼力度等主观指标,通过踏板力-减速度曲线评估。真空助力器失效时的备用制动性能也属于评测范畴。
8. 法规认证标准
中国强制认证(CCC)参照GB 21670-2008《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欧盟采用ECE R13-H,美国联邦法规FMVSS 135,涵盖上述测试项目及特殊工况(如低附着力路面、转向制动等)。
制动效能还受轮胎抓地力、悬挂几何、车身载荷分布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因能量回收系统的介入,需额外测试机械制动与电制动协同工作的平顺性和过渡响应特性。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