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选择减少或停止合资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技术、市场、品牌战略等多维度分析:
1. 技术自主化目标
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入股戴姆勒等操作积累了核心技术,尤其在纯电平台(SEA浩瀚)、混动系统(雷神动力)等领域的突破,使其不再依赖合资方技术输血。2021年发布的SEA架构可实现L4级自动驾驶预埋,这种技术独立性让合资模式的价值大幅降低。
2. 品牌高端化诉求
合资车企通常存在"技术换市场"的隐性天花板(如大众/丰田在华合资企业中方的利润分成仅约30%)。吉利通过领克(与沃尔沃联合开发)、极氪(纯电高端)等子品牌实现溢价,极氪001车型均价超33万元,已突破传统合资B级车价格带。
3. 新能源转型窗口期
2023年吉利新能源销量同比激增48%,而同期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普遍低于20%。在智能电动车赛道,合资车企的转型迟缓导致其渠道、产品力优势瓦解,吉利更倾向将资源倾斜给极氪、几何等自有新能源品牌。
4. 产业链垂直整合
吉利构建了从芯片(芯擎科技7nm车规芯片)、电池(耀能新能源)、卫星(时空道宇)到出行服务(曹操出行)的全生态链。这种布局需要高度自主的决策权,合资模式会加剧协调成本。
5. 政策环境变化
2022年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后,宝马已实现对华晨宝马75%控股。这意味着合资模式从"保护中方"转向"市场竞合",吉利作为民营车企更倾向掌握主导权,避免沦为代工厂。
值得补充的是,吉利并未完全放弃合作,其与雷诺成立的合资公司聚焦混动技术出口,与百度合资的集度(现极越)探索智能驾驶,这种"技术输出型合资"与传统市场换技术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当前中国车企已进入技术反哺全球的新阶段,吉利的选择本质上反映了产业权力结构的重构。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