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后排屏幕的配置与性能近年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规格与显示效果
主流车型(如理想L9、蔚来ET7、小鹏X9)普遍配备10-15.6英寸OLED或LCD屏幕,分辨率达2K甚至4K级别,支持HDR显示。比亚迪部分车型采用自适应旋转屏(如仰望U8),兼顾横竖屏切换需求。高刷新率(120Hz)的屏幕逐渐普及,减少动态画面拖影,更适合游戏或视频播放。
2. 功能集成度
多模态交互:支持触控、语音(如小鹏XNGP系统)、手势控制(华为鸿蒙车机),部分车型可通过后排屏幕直接调节空调、座椅按摩等舒适配置。
生态互联:适配安卓Auto或车企定制系统(如吉利银河OS),兼容主流视频平台(爱奇艺、哔哩哔哩),部分支持手机投屏(DLNA/Miracast协议)。
硬件扩展:部分高端车型(如红旗LS7)提供HDMI/USB-C接口,可连接游戏主机或外置存储设备。
3. 场景化设计差异
商务取向:传祺M8宗师版等MPV配备折叠式商务小桌板,屏幕支持视频会议软件(腾讯会议原生适配)。
家庭需求:理想系列标配“后排娱乐中枢”,内置NAS存储空间,可同步播放本地影片;部分车型集成防蓝光模式与距离传感器,保护儿童视力。
4. 行业技术趋势
AR-HUD延伸:长城等车企试验将AR导航信息投射至后排屏幕,实现多乘客协同路线规划。
算力共享:高算力芯片(如骁龙8295)的车机系统允许后排屏幕运行3A级云游戏(如蔚来与NVIDIA合作案例)。
材料工艺:京东方供应的柔性AMOLED屏幕开始应用于可折叠后排显示屏(极氪概念车已展示相关技术)。
5. 待改进方向
眩光控制:低反光涂层应用比例不足30%,强光下可视性仍是痛点。
内容分级:缺乏统一的儿童内容过滤系统,依赖家长手动设置。
OTA滞后性:部分二线品牌车机更新速度落后于前排主屏。
目前国产高端车型后排屏幕已超越同级合资竞品(如奥迪Q5 e-tron仅提供固定式720p屏幕),但成本控制导致15万以下车型仍以选配或外挂平板方案为主。未来随舱驾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后排屏幕或将与智能座舱更深层整合。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