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资车价格普遍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受多重因素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 市场整体降幅区间
根据行业数据,主流合资品牌年均降价幅度在5%-15%之间,部分车型(尤其是燃油车)优惠力度可达20%以上。例如,B级轿车和紧凑型SUV终端优惠常突破3万-5万元,部分滞销车型甚至出现“以价换量”的裸车价腰斩情况(如雪佛兰探界者、现代ix35等)。
2. 分品牌差异明显
- 德系(大众、宝马等):主力车型年降幅约8%-12%,奥迪A4L、迈腾等车型优惠普遍达6万-8万元。
- 日系(丰田、本田等):降价相对保守,年均5%-10%,但混动车型(如凯美瑞双擎)因国产新能源竞争,2023年部分地区降价超3万元。
- 韩系/美系(现代、别克等):压力最大,部分车型降价15%-25%,如别克英朗终端价一度下探至8万元区间。
3. 核心降价驱动因素
- 国产车崛起: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挤压合资市场,2023年国产份额首超50%,迫使合资品牌让利。
- 排放标准切换:国六B实施前,部分库存燃油车清仓降价(如东风标致408曾降价4万元)。
- 成本优化:合资品牌本土化率提升(如大众MEB平台国产化),降低生产成本。
4. 长期趋势观察
新能源转型加速将进一步拉低燃油车溢价,预计未来3年合资车企燃油车年降幅或维持在10%左右,但插混车型(如大众ID.系列)可能通过配置调整变相降价。需注意,部分豪华品牌(如雷克萨斯)仍通过“保价策略”维持溢价,但终端暗降现象增多。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合资车价格体系松动已成常态,消费者购车时需关注车企库存周期、换代节点等短期波动因素。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