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后视镜中的圆圈通常是曲面镜或双曲率镜片的过渡区域,其设计目的是为了扩大驾驶员视野范围,同时减少盲区。以下是详细说明和相关知识扩展:
1. 双曲率后视镜设计
大部分现代轿车采用双曲率后视镜,镜面由两部分组成:
- 主镜区域(平面或小曲率):提供真实的距离感,便于判断后方车辆位置。
- 外侧圆圈区域(大曲率凸面镜):扩大视野范围,覆盖传统平面镜的盲区,但会轻微扭曲图像,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更远。
分界线(圆圈)用于区别两种曲率的过渡,提醒驾驶员注意视觉差异。
2. 盲点监测系统的辅助标记
部分车型将圆圈作为盲点警示标识的载体。当后方车辆进入盲区时,圆圈内会亮起警示灯(如黄色或红色),集成在镜片内的传感器通过雷达或摄像头实现这一功能。
3. 防眩目功能的触发区域
某些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的感光元件可能隐藏在圆圈内,通过监测后方车灯强度自动调节镜面反射率,减少夜间行车眩光。
4. 加热丝接口或工艺标记
后视镜加热功能的电热丝可能沿圆圈边缘布置,圆圈也可能是镜片与基座的封装衔接处,兼顾功能与美观。
扩展知识
法规要求:中国国标《GB 15084-2013》规定,驾驶员侧后视镜必须保留平面或有限曲率区域(主镜),副驾驶侧可全为凸面镜。
曲率半径:主镜曲率半径通常≥1200mm,外侧扩展区域可能为300-800mm,过度弯曲会导致严重图像失真。
历史演变:早期车辆采用纯平面镜,20世纪90年代后双曲率镜逐渐普及,近年部分车型改用电子摄像头替代传统外后视镜(如本田e)。
驾驶员需适应双曲率镜片的视野差异,尤其在变道时,圆圈外侧的车辆实际距离可能比成像更近。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