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的制动原因及机制分析:
1. 驾驶者主动制动
通过踩下制动踏板触发液压或电子制动系统,将动能转化为热能耗散或电能回收。传统摩擦制动与再生制动协同工作,确保减速效率。
2. 能量回收系统触发
松油门或轻踩制动时,电机转为发电机模式,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至电池。现代车型可回收高达30%的续航里程能量,BMS系统实时调节回收强度。
3. 自动驾驶系统干预
AEB自动紧急制动通过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识别障碍物,可在0.05秒内启动全制动力。ACC自适应巡航则根据车距动态调节制动力度。
4. 安全系统强制制动
ESP电子稳定程序在侧滑时对单独车轮制动,TCS牵引力控制系统抑制驱动轮打滑。此类系统响应速度可达100次/秒。
5. 动力电池保护机制
当SOC接近100%时,BMS会限制能量回收强度,此时摩擦制动占比增大。低温环境下可能完全关闭回收功能防止电池过充。
6. 法规安全要求
需满足GB 21670-2008规定的制动距离标准,双回路液压系统与电子助力(E-booster)确保制动冗余。欧盟ECE R13H法规更要求冗余制动系统。
7. 特殊工况制动
长下坡时利用能量回收实现恒速控制,减少刹车片热衰减。部分车型配备模拟发动机制动模式,提供类似燃油车的拖曳感。
8. 系统故障保护
当检测到制动系统异常(如液压泄漏或传感器故障)时,会触发跛行模式,通过限制功率输出实现减速。
技术延伸:线控制动系统(Brake-by-Wire)正在普及,如博世iBooster可实现0.3g减速度仅靠电能回收。而具备智能扭矩调节的车型能根据路况预判自动调整回收力度。未来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可能使回收效率提升至40%以上,制动力分配策略将进一步优化。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