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是指由中方与国外(或境外)汽车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汽车制造企业所生产的车辆。其生产模式并非简单的外国配件中国组装(即CKD/SKD组装),而是一个涵盖了本土化研发、采购、制造与销售的复杂体系。
合资车的生产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进口整车(Complete Knock Down, CKD)与半散件组装(Semi Knock Down, SKD):在合资公司发展初期或某些特定高端车型上,会采用将几乎完整的套件或大部分总成进口至国内,再进行组装的方式。但这并非主流模式,且随着国产化率要求的提高,其应用范围已大幅缩小。
2. 本土化生产(Localized Production):这是目前合资车生产的主流模式。外方提供车型的技术平台、核心知识产权(如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及质量标准,中方合作伙伴负责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及部分配套采购。零部件供应体系呈现高度本土化特征,大量零部件由国内的合资或本土供应商生产,以降低成本并满足政策要求。
3. 自主研发与适应性改进:许多合资公司在中国设有研发中心,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适应开发,如加长轴距、调整底盘悬架、开发符合中国消费者喜好的内饰和车机系统等。这远超出了简单组装的范围。
中国对汽车产业有明确的国产化率要求(虽现已取消强制比例,但政策导向依然鼓励),并有关税政策促使车企将供应链转移到国内。因此,纯粹的“外国配件,中国组装”在合资车中已不常见。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合资车零部件来源对比表:
零部件类别 | 早期/部分高端车型模式 | 当前主流本土化生产模式 |
---|---|---|
发动机、变速箱 | 大量进口总成 | 国内合资工厂生产(如大众EA888发动机、丰田变速箱厂) |
车身冲压件 | — | 几乎100%国内生产 |
电子电器系统 | 关键ECU、传感器进口 | 大部分由国内合资/外资供应商(如博世、大陆的中国工厂)提供 |
内饰、座椅 | — | 几乎100%国内供应商生产 |
底盘悬架系统 | 部分精密部件进口 | 大部分国内生产,部分高强度标准件可能进口 |
综上所述,将合资车简单定义为“外国配件中国组装”是片面且不准确的。它是技术引进、供应链本土化、制造工艺和质量标准输出的综合产物,其国产化程度通常远高于许多人的想象。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