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的传动机制及原理主要依赖以下核心组件和技术实现动力传递与变速功能:
1. 齿轮组传动
机械变速箱(手动/自动)通过不同齿比的齿轮副啮合实现变速。输入轴驱动主动齿轮,与不同档位的从动齿轮啮合,改变输出转速与扭矩。例如,低档位采用大齿比放大扭矩,高档位小齿比提升转速。同步器确保换挡时齿轮平顺接合。
2. 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箱)
传统AT变速箱通过液力变矩器传递动力,泵轮与涡轮间通过液压油实现柔性传动,兼具缓冲和增扭作用。锁止离合器在高速时刚性连接以提升效率。
3. 多片离合器/制动器(DCT/AMT)
双离合变速箱(DCT)采用两组离合器分别控制奇数/偶数档位齿轮,预啮合实现毫秒级换挡;AMT则通过电控单离合器与拨叉换挡。
4. 钢带/链条传动(CVT)
无级变速箱依靠可变宽度的锥轮组压紧钢带或链条,通过调整接触半径连续改变传动比,实现无中断的动力输出。
5. 行星齿轮组(混合动力系统)
如丰田THS系统使用行星齿轮机构协调发动机、电机与车轮间的动力分配,通过电机调速实现电子无级变速(ECVT)效果。
扩展知识:
润滑与散热:变速箱油不仅润滑齿轮和轴承,还在液力变矩器中充当传力介质,并通过油冷器散热。
电控系统:现代变速箱通过TCU(变速箱控制单元)实时监测车速、负载等参数,调校换挡逻辑,部分车型具备自适应学习功能。
材料工艺:齿轮采用渗碳钢以提高抗疲劳强度,DCT的湿式离合器使用特殊摩擦片材料确保耐热性。
变速箱的传动效率直接影响整车燃油经济性,其技术发展正朝多档位(如10AT)、轻量化(铝壳体)及电气化集成(P2混合动力模块)方向演进。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