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对合资企业的态度通常表现为以下多维度考量:
1. 市场准入与本地化需求
合资模式长期是外资车企进入中国市场的核心策略,受早期政策限制(如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车企通过合资实现技术、资本与本地资源的结合,例如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经典案例。本土车企则借此获取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但伴随2022年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部分外资企业(如宝马收购华晨宝马75%股权)开始寻求更大控制权,合资企业的战略价值正在重构。
2. 技术转移与自主研发博弈
外资方在合资中通常主导核心技术(如发动机、电控系统),中方更侧重生产与渠道。近年来,本土车企新能源技术崛起(如比亚迪刀片电池、蔚来换电技术)削弱了传统技术依赖,部分车企开始减少合资投入以聚焦自主品牌。例如长安汽车2021年收购长安标致雪铁龙股权并转为纯自主运营。
3. 品牌定位与市场竞争
合资品牌长期占据中端市场(如丰田、本田),但新能源时代面临双重挤压:高端市场被特斯拉、蔚来冲击,低端市场遭遇比亚迪等本土品牌价格战。部分合资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如大众ID.系列),但产品迭代速度和智能化水平仍落后于新势力。
4. 政策与产业链风险
双积分政策、碳排放要求迫使合资企业加快新能源布局,但传统燃油车利润下滑导致转型资源不足。供应链方面,新能源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核心供应商多为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外资车企在合资中的技术话语权进一步削弱。
5. 管理模式与文化冲突
中外方管理理念差异常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例如产品本地化调整需多重审批。部分车企采取"单方面主导"模式(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由美方全权管理)以提升效率,但依赖中方渠道的合资企业仍在探索新的合作范式。
行业趋势表明,合资企业正从"市场换技术"1.0阶段进入"资源互补"2.0阶段。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灵活合作形式:如丰田与比亚迪联合开发纯电车型(bZ3采用比亚迪三电),或吉利与雷诺成立合资公司专注混动技术。短期内传统合资模式仍依赖燃油车存量市场,但中长期需重构价值定位方能适应行业变革。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