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转合资生产后,价格通常会出现20%-40%的降幅,具体幅度受多重因素影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关税与税费成本削减
进口车需缴纳15%关税(中国对多数乘用车税率)、13%增值税和可能涉及的消费税(1%-40%按排量阶梯征收)。合资国产化后免除关税,仅保留增值税(可抵扣部分成本),直接降低20%-30%综合成本。例如,奔驰GLC进口版与北京奔驰国产版的价差可达10万-15万元。
2. 本土化生产的规模效应
合资车企通过国内供应链采购(如宝钢钢材、福耀玻璃)降低零部件成本,同时减少国际物流和仓储费用。大众迈腾国产化后,车身焊接、总装环节成本可比进口降低25%以上。年产能超过20万辆时,单车分摊成本显著下降。
3. 配置与工艺的适应性调整
部分合资车型会针对中国市场优化配置:
减配部分高价部件(如铝制悬架改为钢制)
取消欧洲市场标配的冬季套件
采用成本更低的本地化车机系统
但核心动力总成(如宝马B48发动机)通常保持原厂标准进口组装。
4. 品牌溢价策略差异
豪华品牌国产化后可能调低指导价5%-8%以扩大市场份额,如奥迪A6L起售价较进口版本低约28%。但部分车型(如雷克萨斯ES)坚持进口身份维持溢价,实际国产化潜在降价空间可达12万元。
5. 政策与市场竞争倒逼降价
符合"国产化率≥40%"的新能源车可享受补贴。特斯拉Model 3国产后售价降幅达33%(从35.58万降至24.99万),包含供应链本土化和电池采购宁德时代等因素。
附加知识:
CKD(全散件组装)模式初期成本仍较高,如早期华晨宝马5系国产化率仅30%,价差较小;后期提升至75%后价格更具竞争力。
部分品牌通过国产化推出专属加长版(如奔驰E级L轴距加长143mm),利用差异化设计维持部分溢价。
需注意:平行进口车(如中东版普拉多)因非中规配置差异,与合资车价差可能超过40%,但售后保障较弱。2023年数据显示,主流合资B级轿车价格中枢已下探至18万-25万元区间,较同级别进口车低15万-20万元。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