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并非没有新能源车型,但其新能源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相对保守,主要原因涉及技术路线、市场策略和品牌定位等多方面因素:
1. 技术路线差异
别克母公司通用汽车早年在新能源领域纯电平台(如Ultium奥特能)和氢燃料电池,而别克品牌初期更依赖插电混动技术(如VELITE 5)。相较比亚迪等专注纯电的品牌,别克的混动系统成本较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2023年推出的纯电SUV Electra E5基于奥特能平台,标志着其转向纯电赛道,但相比新势力品牌已晚3-4年。
2. 燃油车历史包袱
别克长期深耕燃油车市场,GL8、君越等车型利润稳定,转型新能源需重构供应链和经销商体系。传统车企的“大象转身”面临组织架构调整的滞后性,而中国新势力车企从零开始可快速迭代电动化技术。
3. 合资模式限制
上汽通用合资架构下,技术引进需中美双方协商,导致决策链条长。例如奥特能平台国产化需重新适配中国电池供应商(如宁德时代),研发周期被拉长。相比之下,特斯拉上海工厂拥有高度自主权。
4. 细分市场选择失误
别克早期新能源车型VELITE系列定价25-30万元区间,竞品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但品牌溢价不足。而10-20万元主流电动市场被广汽埃安、比亚迪占领,别克错失先机。直到Electra E5以20.89万元起售才调整策略。
5. 智能化短板
新势力普遍标配高阶辅助驾驶(如小鹏NGP),而别克Super Cruise直到2023年才引入中国,且仅限高配车型。车载系统方面,别克eConnect迭代速度落后于鸿蒙OS、小鹏Xmart OS等本土化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别克正加速转型:2024年将推出Electra E4轿跑SUV,奥特能平台年产能规划达100万辆,武汉工厂已实现95%以上零部件本土化采购。但面临比亚迪刀片电池、吉利SEA浩瀚架构等竞争,别克需在800V高压平台、CTC电池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尽快突破。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