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 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发动机作为核心部件,通常遵循全球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认证标准。多数发动机制造商采用英文或国际通用符号标注技术参数,如排量(cc)、功率(kW)、扭矩(Nm)等,以确保跨国适配性。例如,ISO、SAE等组织制定的标准要求参数标注具备通用性,中文标识可能增加出口成本。
2. 制造商品牌策略
主流汽车品牌(如大众、丰田、宝马)的发动机常由跨国子公司或合资企业生产,标识需与母公司保持一致。例如,宝马B48发动机的标识全球统一,中文标注可能导致供应链管理复杂化,且稀释品牌辨识度。
3. 空间与信息密度限制
发动机舱空间有限,需优先标注关键维护信息(如机油规格、冷却液类型)。采用符号(如油壶图标)或英文缩写(如"OIL")可节省空间。中文笔画复杂,小字体下易模糊,可能影响维修效率。
4. 法规与认证要求
我国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未强制要求发动机本体使用中文,仅规定车辆铭牌需含中文信息。发动机作为总成部件,通常被视为"技术内部件",无需遵守整车标识规范。
5. 专业化维修体系
4S店及专业维修人员均接受厂商技术培训,掌握英文或代码化术语(如故障码P0172)。中文标注对非专业车主实际意义有限,且增加制造成本。
扩展知识:
部分国产发动机会在特定市场采用中英文双语标牌(如潍柴工程机械用发动机),但乘用车领域较少见。欧盟法规同样允许使用英文标注技术参数,体现汽车工业的全球化特性。未来随着AR技术的应用,扫码获取多语言信息可能逐步替代物理标识。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