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悬挂系统在行驶过程中主要承受以下几种力和力矩:
1. 垂直载荷(簧载质量受力)
悬挂系统首要作用是支撑车身重量,将簧载质量(车身、乘客、货物)传递到车轮。弹簧(螺旋弹簧、钢板弹簧或空气弹簧)通过压缩变形吸收垂直方向的冲击,减震器则抑制弹簧往复振荡。静态时受力遵循F=mg,动态工况下(如过减速带)会产生瞬时冲击载荷,可达静态载荷的3-5倍。
2. 侧向力与侧倾力矩
转弯时离心力使车身侧倾,悬挂通过防倾杆(稳定杆)产生反向扭矩抵抗变形。独立悬挂中,麦弗逊支柱需额外承受侧向力导致的弯矩,双叉臂结构则通过上下控制臂分解受力。轮胎侧偏刚度与主销后倾角设计共同影响侧向力传递效率。
3. 纵向力与俯仰力矩
加速/制动时,惯性力导致载荷转移。加速时后悬压缩(后驱车尤甚),制动时前悬载荷增大,此时减震器阻尼特性直接影响车身姿态控制。多连杆悬挂通过纵臂或拖曳臂传递驱动力/制动力,需考虑衬套刚度对力传递路径的影响。
4. 扭转载荷(非对称路面)
单侧车轮遇颠簸时,扭转梁式悬挂会发生整体扭转,而多连杆系统允许车轮独立运动。越野工况下,硬轴悬挂承受更大扭转载荷,需强化控制臂与车身连接点强度。
5. 附加动态力
高频振动(约10-30Hz)由减震器油液流动耗能,低频摆动(1-3Hz)依赖弹簧刚度匹配。液压衬套可过滤特定频段振动,提升NVH性能。
扩展知识:
簧载/非簧载质量比影响操控性,运动型车辆趋向降低簧下质量(如铝合金控制臂)。
主动悬挂通过电磁阀实时调节阻尼力,馈电时可能退守预设曲线。
多体动力学仿真可量化各铰接点受力,优化硬点布置。
悬挂设计需平衡载荷能力、操控稳定性和舒适性,材料选择(高强钢、复合材料)、拓扑优化及CAE模拟是当关键手段。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