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确实存在减配现象,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1. 安全配置缩减
部分合资品牌国产化后,会降低被动安全标准,例如减少侧气囊、膝部气囊、车身钢材强度下调等。2021年中保研测试中,某些德系国产车型A柱强度较海外版明显减弱,引发舆论关注。
2. 核心部件差异化
变速箱和发动机存在"技术降级"现象,如海外版搭载8AT变速箱的车型,国产版可能改用成本更低的双离合或CVT。个别品牌甚至通过调整ECU程序降低功率输出以适配低标号燃油。
3. 智能化功能阉割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常被精简,海外版的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方案可能在国产版中被替换为纯视觉方案。车机系统也可能使用简化芯片,导致运行流畅度下降。
4. 材质工艺调整
内饰用料差异明显,海外版的铝合金部件可能改为钢制,隔音材料用量减少。某日系MPV国产后,地板隔音层厚度减少40%,NVH性能显著下降。
5. 标准法规差异利用
部分车企利用国内法规滞后性减配,如欧洲2014年强制标配的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某些国产车型到2020年仍作为选装配置。
行业深层原因包括:国内碰撞测试标准(C-NCAP)要求低于欧美;消费者更关注空间和外观而非技术参数;供应链成本压力导致本土化采购时质量让步。建议购车前对比全球车型配置表,重点关注IIHS或Euro NCAP测试报告的中国版本差异。
这种现象本质是车企在利润最大化与市场接受度间的平衡策略,但随着中国汽车消费意识升级和法规趋严,近年减配现象已有所收敛。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