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表现出“墨迹”特质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既有其企业基因的影响,也涉及行业特性和商业策略的考量:
1. 日式决策文化根深蒂固
丰田奉行“根回し”(Nemawashi)理念,重大决策需在各级员工间反复磋商达成共识。这种自下而上的决策流程虽能降低风险,但显著拖慢执行速度。日本企业普遍存在“禀议制”(Ringi-sei),文件需经多部门盖章审批,与中式或美式“顶层决策+快速迭代”模式形成对比。
2. 供应链的保守性管控
丰田以“精益生产”闻名,但对供应链变更极为谨慎。新技术导入需通过长达2-3年的「品質壁」测试,确保零部件不良率低于百万分之一。2010年“刹车门”事件后,丰田进一步强化了过度测试文化,导致电动化转型中电池供应商认证周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技术路线的战略摇摆
在氢能源(Mirai)和纯电(bZ系列)之间的摇摆消耗了大量资源。2015-2020年间,丰田在燃料电池研发上投入超80亿美元,而同期大众已建成MEB纯电平台。这种技术路线分歧导致其电动汽车产品线推出比竞争对手晚3-5年。
4. 工会制度制约
丰田在日本本土雇佣超过7万名“终身雇佣制”员工,任何产线调整都需与工会进行劳资协商。2022年改建元町工厂生产电动车时,仅工会谈判就耗时11个月,而特斯拉柏林工厂从动工到量产仅用17个月。
5. 成本核算机制僵化
采用“成本企画”模式,要求新产品利润率必须达到8%以上才会量产。面对锂价波动,丰田坚持等待固态电池成本下降,而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承受更低利润率快速占领市场。
6. 官僚体系层级冗余
丰田内部存在“课长→次长→部长→理事”四级审批结构,电动化专项预算审批平均需经过9个部门会签。对比特斯拉的扁平化管理,Model 3产能危机时马斯克直接睡在工厂督战,这种快速响应在丰田体系难以实现。
行业观察显示,这种“慢战略”在燃油车时代是优势,但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显露出弊端。2023年丰田全球电动车销量占比仍不足2%,其CEO佐藤恒治公开承认“必须重构开发流程”。值得注意的是,丰田正在尝试变革,如成立BEV专属部门“丰田电动汽车工厂”,并导入“敏捷开发”方,但传统体系惯性仍将长期影响其转型速度。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