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目前在中国确实需要接受多项考核和监管,以下是主要内容和相关扩展:
1. 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
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电动汽车必须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涵盖电池安全、充电系统、电磁兼容性等核心项目。例如,电池需通过挤压、火烧、短路等极端测试,确保热失控风险可控。
2. 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企业需满足技术研发、生产一致性、售后服务等要求。新车型上市前需通过包括续航、能耗、性能等在内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审核。
3. 动力电池溯源管理
依据《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电池生产、销售、回收需接入国家溯源管理平台,确保全生命周期可监控,防止环境污染。
4. 地方性政策考核
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对电动汽车增设额外要求。例如,上海的免费牌照政策要求车辆续航不低于一定标准,且车企需在当地设立售后网点。
5. 碳排放与双积分政策
车企需满足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CAFC)和新能源积分(NEV)要求。生产电动汽车可获得正积分,未达标企业需购买积分或面临罚款。
6. 充电设施兼容性测试
公共充电桩需符合国家标准(如GB/T 18487.1),车辆充电协议必须通过互操作性测试,避免因协议不匹配导致充电故障。
7. 自动驾驶附加考核(如配备)
L3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辆需通过《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审核,包括仿真测试、封闭场地和实际道路验证。
8. 出口认证(针对海外市场)
出口欧盟需通过ECE R100(电池安全)和R10(电磁兼容)认证;进入美国市场需满足FMVSS标准和EPA能效测试。
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考核体系的细化,未来可能纳入电池碳足迹、V2G车网互动等新维度。相关政策动态需关注工信部、国标委等机构的更新文件。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