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发动机制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已有约70年发展历程。以下分阶段详细展开:

1. 初创阶段(1956-1978年)
中国汽车发动机的制造始于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的成立,配套生产解放CA10卡车的直列六缸汽油机(仿制苏联吉斯-120)。此阶段技术完全依赖引进,采用铸铁缸体、化油器供油等传统工艺,年产能不足万台。
2. 技术引进与合资合作(1978-2000年)
改革开放后,通过合资企业引入先进技术:
- 上海大众(1985年)引进德国EA827系列发动机,首次实现电喷技术国产化;
- 东风汽车联合康明斯(1996年)生产B系列柴油机,推动商用车动力升级。
此间国有车企逐步掌握EFI电控、涡轮增压等关键技术,但核心知识产权仍受制于外方。
3. 自主创新时期(2000年至今)
- 奇瑞ACTECO(2005年)成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发动机系列,采用DOHC、VVT技术;
- 比亚迪472QA(2008年)首创自主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38%;
- 吉利与沃尔沃合作开发Drive-E系列(2013年),模块化设计达国际领先水平;
- 长安蓝鲸NE平台(2019年)实现40%热效率,集成350bar高压直喷技术。
技术突破:
汽油机升功率从50kW/L(2000年)提升至100kW/L(2023年);
柴油机普遍达到国六排放标准,潍柴热效率突破52.28%(2022年世界纪录);
新能源领域涌现赛力斯增程器、理想米勒循环等创新架构。
现存挑战:
高压共轨系统、高精度可变气门机构等核心部件仍依赖博世、电装等国际供应商,半导体芯片短缺暴露出产业链短板。未来氢燃料发动机、预燃室超稀薄燃烧技术将成为攻坚方向。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