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轿跑未国产化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1. 市场规模与需求限制
轿跑车型属于细分市场,国内消费者更偏好长轴距轿车或SUV等实用车型。奔驰C级/E级轿跑的销量仅占品牌在华总销量的5%左右,国产化需投入数十亿生产线改造,投资回报率不足。2022年奔驰在华SUV销量占比超60%,反映出市场需求结构。
2. 进口身份溢价策略
保持进口身份可维持高端形象,奔驰CLS、E级Coupe等车型进口价较国产同平台轿车溢价30%-50%。这种策略有效维护品牌溢价能力,避免与国产奔驰形成直接价格对比。
3. 产能分配优先级
北京奔驰工厂产能主要用于GLC、EQC等热销车型,年产能约60万台已接近饱和。新增轿跑产线需停工改造12-18个月,机会成本过高。相比之下,德国不来梅工厂专注生产轿跑车型,可实现全球柔性化供应。
4. 供应链配套难题
轿跑特有的无框车门、溜背造型等部件需要专用模具,国内供应链成熟度不足。如CLS的主动式后扰流板涉及7家一级供应商,本土化成本比德国高15%。
5. 认证与排放法规差异
进口车可通过欧盟整车型式认证(WVTA)直接销售,而国产需重新进行C-NCAP碰撞、国六b排放等认证,单车型认证成本超2000万元。对于年销不足5000台的车型不具经济性。
6. 产品生命周期考量
奔驰轿跑平均7年换代,而国产化要求至少10年生命周期以摊销成本。现款E级轿跑已进入产品末期,下一代可能转向电动化平台,此时国产化风险较大。
7. 关税政策缓冲效应
中欧投资协定实施后,欧盟进口车关税已降至15%,加之自贸协定成员国零部件通关便利,相比国产可节省增值税抵扣等税务成本约8%。
注:奔驰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动轿跑EQE已在北京工厂投产,表明电动化时代策略正在调整,但燃油轿跑国产化可能性仍低。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