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胎表面看似有油,实际并非真正覆盖油脂,而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油润感",以下为具体原因及扩展知识:
1. 脱模剂残留
轮胎制造时需使用硅基或蜡基脱模剂便于从模具中脱离,硫化后少量残留物会附着在胎面,形成光泽层。新轮胎的"油腻"触感多源于此,通常在行驶50-100公里后会自然消失。高端轮胎厂会使用水性脱模剂减少残留。
2. 软化剂析出
橡胶中的增塑剂(如芳烃油、环烷油)会随温度变化缓慢析出,尤其在高温环境下更明显。这些油性物质能保持橡胶柔韧性,但过量析出可能加速老化。赛车热熔胎的"出油"现象就是典型应用,通过析出油脂增强抓地力。
3. 防老剂迁移
抗氧化剂(如6PPD)和臭氧防护蜡会逐渐向表面迁移,形成保护膜。这种微观蜡层遇光会产生反光效果,实验室测试显示其厚度仅0.5-2微米就能有效阻挡紫外线。
4. 轮胎保养剂影响
部分车主使用的轮胎釉、上光剂含有机硅成分,短时间内会造成油腻假象。这类产品可能堵塞胎面花纹,湿地制动距离测试显示其可能导致制动距离增加15%。
5. 道路污染物附着
行驶中黏附的沥青油脂、柴油残留等会形成油膜。重型货车密集路段更明显,这类污染物会降低胎面有效摩擦系数,需及时清理。
6. 橡胶降解副产物
臭氧和紫外线会使橡胶分子链断裂,产生低分子量化合物在表面聚集。扫描电镜观测显示,老化轮胎表面会出现大量微米级突起物,加剧光反射。
专业建议:
新胎安装后建议进行20公里磨合再高速行驶
避免使用含石油溶剂的轮胎清洁剂
定期检查胎面是否存在异常渗油(可能是内部帘线油渗出)
存贮轮胎时远离臭氧源(如电机、变压器)
轮胎表面的物质状态直接影响性能,国际标准ISO 4223-1对轮胎表面析出物有严格限制,过量渗出物可能意味着或工艺缺陷。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