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近年因市场竞争、技术迭代或品牌战略调整停产的车型较多,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及背景分析:
1. 比亚迪F3(2021年停产)
作为比亚迪早期销量支柱,F3因平台老旧无法适应电动化转型需求而停产。该车曾年销超30万辆,但最终被“王朝系列”取代,标志比亚迪从燃油车向新能源的战略重心转移。
2. 奇瑞瑞麒G5(2017年停售)
奇瑞高端子品牌瑞麒的失败尝试,G5搭载2.0T发动机却因品牌认知度低、设计过时被市场淘汰,反映早期国产车冲高困境。
3. 一汽夏利系列(2019年全面停产)
曾被誉为“国民车”的夏利因技术停滞被市场边缘化,最终遭一汽放弃。其生产资质被转让给拜腾汽车(后亦破产),成为传统车企转型失败的典型。
4. 众泰SR9(2020年实质性停产)
山寨保时捷Macan引发争议,因质量问题和品牌口碑崩塌导致销量锐减,连带母公司众泰汽车破产重组,暴露部分车企“短平快”模式的隐患。
5. 华晨中华V7(2022年停售)
华晨破产重整波及旗下车型,V7虽搭载宝马技术(CE16发动机),但品控不足且渠道萎缩,最终随集团没落退出市场。
6. 东风裕隆纳智捷大7 SUV(2020年停产)
因油耗过高(用户戏称“两桶油战略合作伙伴”)及故障频发,口碑崩塌后月销量一度趋零,成为台湾车企败退大陆市场的标志性案例。
深层原因分析:
政策驱动淘汰:国六排放标准实施直接淘汰了众泰T600、力帆820等技术落后车型。
新能源挤压:吉利博瑞、传祺GA6等燃油B级车因纯电平台兴起逐渐减产,反映出传统赛道收窄。
品牌战略调整:长城停售C30轿车聚焦SUV,体现车企应对细分市场的快速决策。
部分车型虽官宣停产,但通过二手车或平行出口仍在部分市场流通,如哈弗H5经典版在中亚地区仍有需求。未来随着新势力淘汰赛加剧,停产名单或将进一步扩大。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