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在碰撞安全性能方面与合资品牌相比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通过技术升级和国际资源整合显著提升了安全水平。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平台架构与材料技术
吉利CMA架构(如星越L、领克01)采用高强度钢占比超78%,热成型钢比例达20%以上,与大众MQB、丰田TNGA等平台处于同一技术层级。沃尔沃技术加持的SEA浩瀚架构(如极氪001)更通过正面40%偏置碰撞、侧面柱碰等严苛测试,车身刚性对标豪华品牌。
2. 主动安全配置下放
吉利车型普遍标配L2级驾驶辅助,部分车型搭载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融合感知方案。例如博越PRO的AEB系统对车辆识别速度达150km/h,超越多数20万级合资SUV(如本田CR-V、日产奇骏)。
3. C-NCAP/E-NCAP成绩对比
领克01获2018年C-NCAP五星+(92.3分),碰撞后A柱无变形;星瑞在2021年测评中侧面碰撞满分。对比同期合资车型,丰田卡罗拉(91.5分)、大众速腾(89.5分)略逊一筹。极氪009更成为全球首个双侧25%偏置碰撞均获G评级的MPV。
4. 电池安全技术
新能源车型采用"蜂窝式"防撞结构,如极氪001的电池包可承受20吨挤压(国标要求仅100kN)。对比合资电动车(如ID.4 X),吉利在热失控预警速度上快0.3秒,冷却系统响应时间优化15%。
5. 维修经济性短板
部分采用铝合金车身的车型(如极氪系列)后期维修成本较高,而本田、丰田等合资品牌在零整比控制上更有经验,这是吉利需要提升的领域。
行业技术趋势观察
2023年起吉利逐步推广应用"龙鹰一号"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达16TOPS,未来被动安全将与智能预判系统深度耦合。沃尔沃的十字路口防碰撞技术预计将下放至吉利高端车型,这可能重塑15万级市场的安全标准。
当前吉利中高端车型的安全性能已超越同级合资车,但品牌溢价能力仍需时间沉淀。消费者在选购时,建议结合中保研/NHTSA测试数据具体分析,而非单纯依赖品牌出身判断安全等级。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