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布局较为前瞻,其极客(Audi AI)自动驾驶系统代表了品牌的技术实力,但整体进展相对保守,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1. 技术路线与层级
奥迪是L3自动驾驶的早期实践者,2017年推出的A8(D5)是全球首款量产L3车型(Traffic Jam Pilot)。该系统在60km/h以下拥堵路段可完全接管驾驶(需法规允许),通过zFAS中央计算平台整合激光雷达(Valeo SCALA)、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数据。不过受限于法规,部分市场功能被降级为L2。
2. 硬件配置特点
传感器方案:早期L3测试车采用16线激光雷达+前向长距雷达+360°环视摄像头,成本较高。2022年后转向更经济的纯视觉+雷达融合方案(如奥迪Q8 e-tron的PPC系统)。
算力平台:从Mobileye EyeQ4过渡至NVIDIA Drive平台,支持OTA升级,为L4预留扩展性。
3. 实际表现与局限
城市NOA能力:目前聚焦高速场景(如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复杂城区道路未开放全功能。与特斯拉FSD或小鹏XNGP相比,奥迪更强调安全冗余而非激进功能释放。
人机交互设计:HMI采用方向盘指示灯+抬头显示的双通道交互,要求驾驶员随时接管,符合德国汽车工业的保守风格。
4. 研发合作与生态
联盟策略:与大众集团旗下CARID合资公司共享技术(如与福特投资的Argo AI曾合作开发L4),但2022年后转向与博世+华为合作中国本土化方案。
V2X应用:在无锡等地测试车路协同(C-V2X),通过5G基站实现信号灯状态推送,体现“单车智能+基建”的双路径。
5. 面临的挑战
法规滞后:欧盟UN-R157法规虽已认可L3,但责任认定和保险条款仍不完善,导致功能释放缓慢。
成本控制:L3系统导致A8制造成本增加约8000欧元,影响市场推广,现款车型已取消激光雷达配置。
奥迪的自动驾驶策略折射出传统车企的典型困境:技术储备深厚但商业化谨慎。其下一代SSP架构(2025后)或整合AI大模型实现更自然的决策规划,但短期内仍以渐进式演进为主。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